首页动态
     
   新发展格局中高等教育何为
 
通讯员:李立国       责编:孙新华       审核: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3-03 17:03:02
 

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高等教育对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低收入阶段时,基础教育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但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在解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国家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差异中,研究发现,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显著降低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决定经济体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因素之一。到2035年,要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未来15年人均GDP增长速度需达到4.7%以上。要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速,有赖于教育尤其是通过高等教育增强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般为50%左右,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逐步提高,进入到深度普及化阶段。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应推动高等教育转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提高毛入学率的同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使高等教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新发展格局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是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使命就是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实现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实现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并在这一进程中培养高水平人才。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给美国和西方带来巨大压力。美国和西方本想学习苏联科教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设立独立的科研院所系统,把基础科学研究及研究生培养交给科研院所。但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后,他们认为,在应急研究和攻关项目方面,科研院所确实有着研究型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方面,研究型大学具有更大的优势。高校不仅有高素质的教师,更有一批年轻、充满热情、创造欲望强、创造力处于顶峰,并且具有可塑性的青年研究生队伍。研究生参与导师和学校的科研,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可以获得研究的经验、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研究型大学开展基础研究,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人才培养,研究生是提高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因此,一度想效仿苏联建立独立科研院所系统的美国放弃了原计划,转而将研究任务交给大学,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也将开展基础研究的任务交给研究型大学,国立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关键技术的研发。高校是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主体,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的一半以上出自高校。近年来,高校创新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造了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我国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支撑。

在新发展格局中,需要加快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随着我国由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发展,劳动中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技能含量增加,职业结构、岗位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这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接受系统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志,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有超过50%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意义重大。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这对于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如何承担起新使命与责任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高等教育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高质量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惟其如此,才可承担起新发展格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益性导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使公益性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与追求的目标,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强化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强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强化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价值使命。在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被界定为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三个基本公共职能知识创造、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服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蜕变和世界格局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产业化、市场化会逐步退潮,公益性会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要面向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加强改革,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在上述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新发展格局中,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把高等教育体现公益导向的发展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分类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普及化时期的高等教育,不是精英化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大版。应该告别存量决定增量的机械增长,实现结构化改革。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职业要求为依据,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功能的多样化为目标,构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相符合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既是高等教育自身转型与变革的需要,更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转型与变革的需要。这种高等教育体系系统完善,既符合国家和社会优先发展目标,又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教育权利;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学习者多样性需求;既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通,又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优化结构,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专业与职业的对口率和匹配度的重要环节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构建起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的联动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当前,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产业调整、就业岗位变化等情况,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奖优退劣的激励机制,提高专业设置的质量,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引导高校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规划,聚焦重点和优势,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打造并不断增强集群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31日第05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01/content_590782.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澳洲5(中国官网)安卓/ios苹果/电脑版,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